喜讯|朱宝亭教授课题组大三学生杨承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发表论文
近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2018级本科生杨承熹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题为 “Mechanism for the Reactivation of the Peroxidase Activity of Human Cyclooxygenases: Investigation Using Phenol as a Reducing Cosubstrate” 的论文。该文章探究了人环氧合酶(COX)催化前列腺素合成的化学机理,于2020年8月被杂志社接收,并于9月16日正式发表。
杨承熹同学发表的文章截图
作者介绍
杨承熹同学是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信息学专业本科学生。在大学学习期间,他学习成绩出众,蝉联2018-2019和2019-2020学年的院长嘉许名单。大一下半学期,出于对酶催化反应的兴趣,杨承熹同学作为本科生实验助理(Under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)加入朱宝亭教授课题组,参与人环氧合酶(COX)催化机理的研究,并于大二暑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本篇论文。
指导教授
朱宝亭(校长讲座教授)
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协理副校长
朱宝亭教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(临床医学学士、药理学硕士)、美国德州大学(药理学博士)、罗格斯大学(博士后)。1998年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理教授,然后任副教授(2002年)、教授(2004年)、冠名杰出教授(2005年)及系主任(2006年)。2007年朱教授加盟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肿瘤研究终身冠名杰出教授。
现任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、校长讲座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协理副校长。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础分子药理学及疾病分子机理学,已在国际上发表130余篇学术论文(被引9000余次),并获得多个学术荣誉。
王攀
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
助理教授、校长青年学者
王攀教授于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士学位,其后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攻读药理学博士。2010年博士毕业后,王攀教授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展开工作。2019年8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助理教授。
王攀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类固醇激素(及其类似物)及多种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外多器官的药理学与毒理学作用,以及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。王教授在计算分子模型(用以精确研究小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),细胞及分子生物学,内分泌系统、神经系统等的药理学、毒理学,药物代谢、肝脏疾病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,已经在国际顶尖药理/毒理学杂志上发表四十余篇有影响力的论文。
论文介绍
环氧合酶(Cyclooxygenase,简称COX),又称前列腺素内氧化酶还原酶,是一种同时具有环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双功能酶。其在人体内主要存在于血管、胃、肾等组织中,参与血管舒缩、血小板聚集、胃粘液分泌和肾功能调节等重要机制,对机体正常生理活动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。与此同时,许多常见的疾病,如炎症反应、阿尔茨海默氏症、癌症都与COX异常有关。因此,针对COX的药物开发也一直在学界受到高度重视。本次杨承熹同学发表的论文揭示了人环氧合酶被苯酚活化的机理,其研究成果对于未来COX相关药物的开发和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。
该研究中发现:相比大部分结合在环氧合酶的cyclooxygenase活性位点传统的抗炎药(阿司匹林、布洛芬、吲哚美辛等),苯酚作用于环氧合酶的另一未被开发的活性位点,即peroxidase活性位点上。此项研究大大拓展了对环氧合酶的peroxidase活性位点的认识,为今后针对该靶点进行的新型药物设计奠定了的良好的基础。
本文通过分子对接(docking)的方法得出,在苯酚活化环氧合酶的过程中,苯酚离子能紧密地结合到高氧化态的铁卟啉上,并与peroxidase位点的氨基酸残基相结合(见图2)。而后,本文运用了量子化学计算的方法,揭示了苯酚离子还原高氧化态铁卟啉时的电子转移过程(具体过程如图2循环所示)。量化计算同时也证实了该活化循环在热力学上的自发性,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。
苯酚与peroxidase位点残基紧密结合的分子机理
苯酚离子活化环氧合酶时与peroxidase位点残基反应过程示意图
文案:姜金玉(2018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,思廷书院)
请扫描以下二维码
查看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
电子宣传册
“了解更多”请点击以下链接